ytyj.vip日豪的圈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下载二维码

扫码关注联系

石斛产品类目
查看: 63|回复: 0

一份最全泰顺文旅游玩详细攻略,民宿、古村落、国家文保....你打卡过几处?

28

主题

0

回帖

150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08
中国最美乡村、廊桥之乡、千年古村、畲寨.....浙南温州,泰顺的青山绿水中,这里的山水人家,有着历史与自然的奇妙交融。
4ab8a5cc46e8d5b2d1d9893ae2e5220c.jpg

90cdd34f3b6351fb42fb794d53c06fa5.jpg 这里地处浙江最南端,唐代起,众多名人贤士为避祸乱,陆续迁入这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创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璀璨文化。

点击下方小程序,查看更多泰顺攻略


0773a294d322cd8cb1d865fa5f83e192.jpg

b85c2f405e408f0c3bac67f85c5366af.jpg
一条鹅卵石径逆溪而上,贯穿全村,成为古村落骨架,间或有横巷交织,共同构成网状脉络,街巷两侧古民居依脉而生、错落有致,密集、散列兼有,农田、菜畦散落其间,形成“田中有村、村中有田”的典型山区村落风貌。

922d346b971b4b40f20244c383122180.png
村名“徐岙底”的由来,在徐岙底居住的人并不姓徐,而是姓吴,据记载,宋宣和年间,方腊作乱,徐震(泰顺仙居人)率兵抵抗,不幸牺牲。其灵柩扶归乡里,途经玉溪(今徐岙前之溪流)时显灵,天降甘霖,当地因久旱而欠收的田地连年丰收。乡民为纪念他便将其地称为“徐岙”,后又在村中立祠祭祀。

7fd80ea4c3b348ae07f30ca156368726.jpg
在徐岙底古村,有一条名曰“双心路”的石径,从“样貌”上来看,远远望去,它比村子里其他的“马路”都要大上一号,这是由两条鹅卵石拼成的一条路,一到雨天,路面就格外的整洁漂亮,赏心悦目。

020f37d18eb7716d0d80237797c90b09.jpg
徐岙底低调而又温婉,在山野熏风和山风淋浴里,才有你想要的世外桃源之感。


2
Part.2
圆州古村
泰顺有一处古民居,曾吸引过《我的唐朝兄弟》来拍摄。这处古民居位于温州泰顺的司前镇里光溪畔——名叫圆州古村。圆州古村尤有特色,它吸收浙中和闽东民居建筑优点,形成以木架结构为主,夯土为辅的建筑风格,与北面景宁、庆元和南面闽东各县有较大的差异。

ceba34053da21aa8e7128f5e625dfa7b.jpg
“山无仙不名,水无龙不灵。罗阳,东瓯名胜地也,北去五十里,地名员洲,景尤独著。“这是圆州《黄氏宗谱》“景物序”中的一段描写,阐述了村落的周边环境。

c4b475950bcbcc33b3cdf3196dc51dea.png
圆州古村前有案山,后有靠山,阡陌稻田、地势宽敞,茂林修竹、曲流环抱,村口还有葡萄种植基地,形成了一个前方略显开敞而又相对卦闭的环境。“静”,是圆州古村的最深印象。

91c49b4965d2a8f112c0bb3701c44e81.jpg
清朝时期,先后有黄氏、吴氏入迁圆州。黄氏先祖博十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遨游至泰顺,见此地良田肥沃、风水绝佳,便择圆州而居。

a1f56813637040fd8576fc66589f0072.jpg
曾经繁荣一时,一百多年来由盛而衰,现存古民居四座、宗祠一座,四座民居分别叫洋头厝、老厝、第三份和外厝,在总体建筑风格上非常接近,均为合院式,二重门楼。圆州古村的一大特点是民居内彩绘处处可见,色彩鲜艳,非常精致,极有意思的是歪门正厅;而檐角及门楹均有精美的木刻雕饰。

48803860431177e432712e5b68c6638c.jpg
作为泰顺古民居建筑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村落。传统建筑达37000平方米,多数建筑墙体用泥土夯筑或鹅卵石堆砌成,与温州众多的古村落建筑风格迥然不同。

da9a9728128d8f63c71d11c92b2514b4.png

a785bb6774b67d9ab096477b2ba54f6d.jpg
库村以世英门(宋)为界,分为包宅、吴宅两个村落。村内现存传统建筑极为丰厚,其中明清前古建筑19座、70年代前古民宅25座,除古民居外,主要历史遗存有吴畦园陵、世英门、清阴井、古戏台、牌坊和古树、古道等。

a010146d329bcbca7ef539351a7fbcbf.jpg
古建筑外高墙全部是黄泥土夯筑,底部的基座矮墙,则是清一色的鹅卵石砌成不规则图案,所有的民居是清一色的素木、蛮石、青瓦结构,行走在迂回悠长的鹅卵石铺成的古巷中,恍如隔世!
一进村口,进入眼帘的是小溪桥边一幢两面临水而建的三层楼木头大屋,其门楼通道与村间巷道相通,在整个古村落中独树一帜。
紧锁的大门,只能透过门缝可窥院落,整个村庄显得有些神秘,漫步其中,仿佛与历史同行,又如穿越在吴越文化的历史画卷中。各民居依地形高低合理布局分布,巷道中间用大卵石,两侧用小卵石、块石铺砌,整洁古朴,防火墙用均匀小卵石做成,曲绕井巷小路络通,是典型的山区水港古民居建筑,显示出结构严谨,布局讲究,制作精细,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美学价值。

7f3410e47cc6b68f126f7ec59e727a1a.jpg

30f0105f5c091a5af7e2a67c156fe029.jpg

1c1ba8e6cca58dc278024f739e66fd9b.jpg
库村人在先贤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创办义塾社学,开设书院学堂,以德立族,耕读传家。据泰顺县志记载,唐五代两宋时期本境考中文武进士共有82位,而单单库村的吴氏后裔,在两宋就占了19位。在如今确定的3.7万平方米的古建筑面积内,光书院就有4个,是温州能寻吴越文化,可访“唐宋遗风”的历史文化古村落。


4
Part.4
大丘坪村
大丘坪土陶文化古村落位于大安乡,此乡虽在山区,但境内地势平坦,山低林茂,有“泰顺小平原”之称。该乡是非遗文化大乡,拥有药发木偶、龙凤狮子灯、提线木偶、篾艺、米塑、手工制陶等多项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630a9b9d37fc8f82414a5f9ee736110.jpg
大安乡的手工制陶技艺,始于宋代,兴于明清,有制陶作坊20多处,主要分布于大丘坪、柳埠、花坪头等村。《泰顺县志》对大安制陶有记载,言大安稻田下制陶粘土丰富,制造土陶历史悠久;清代泰顺史料《封疆录》有“洪口碗,大安陶”,温州府志有“泰顺青”陶器的记载。

38e7ce6882a1ba1e89b86336d6b4d973.jpg
尤其是大丘坪村,不仅有保存较完整的古柴窑和大批古民居,还保留传统的土陶制作技艺,该村曾入选浙江省第一批传统村落。不仅保留着传统的土陶制作技艺,还有30座泥木结构的古民居,村前的小山坡上保存着较完整的土陶古柴窑,加上南山下水库及原态农业观光园等休闲旅游资源,吸引很多游客前来。

f0c5171d09b7e1d48e146ff488520a55.jpg
大丘坪土陶文化村的手工制陶技艺已有300百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土陶小镇。让游客体验土陶制作的手工活是去年才开放的,小众到连本地人都很少知道。

74613baac10653b3eb9fe01722cf2101.jpg
当车子缓缓开进大丘坪,眼前呈现了乡野田园般的画面:修建规整的古宅背靠着竹林、房前院后摆放着各种形状的陶罐来点缀,庭院门前还种植了大片绿油的麦田,很是惬意。

2afa0cfd26d5765c98cc849f0748f880.jpg
这里的房子外墙均为黄泥土墙,内部结构为木头,建筑肌理很有年代感。站在用泥土混合着破旧瓷器残片铺筑的村道上,放眼望去,随处可见大丘坪经年烧制陶具的岁月痕迹,家家户户的院墙都高低起伏的砌着窑土陶缸,土楼墙梁上的各色陶片,在阳光照射下闪耀着斑驳的光芒。

587cb178f53c87e47edf4ff03df79274.jpg
随意进入一古民居院子里,也能随处可见土陶文化角。有的两三个陶缸成堆,有的多个陶缸叠加,用陶缸堆成了创意的园艺装饰小品;有用土陶做起来的洗手盆、绿植花盆,就连花坛外立面也拼贴了碎陶片。

d397114735b18e5820c6ff69d4e57466.jpg
村尾村口,古树旁,溪面上,一座全新却透着古韵的廊桥,名叫同乐桥。这座廊桥于2006年,是由泰顺廊桥建造泰斗级的人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董直机老人亲自完成的。这是泰顺县建国以来运用传统工艺建造的规模最大、最精美的编梁木拱廊桥。

36fe309181b70f0cb2e36f6ca31e8bc5.jpg
同乐廊桥横跨岭北溪,全部采用传统木榫卯结构。廊屋分三层,有20个挑角,传统又美观,廊壁雕龙刻凤,是天关山古道的一个亮点。美丽的廊桥与沧桑的古道交相辉映,深山古道,卧波廊桥。另外还有3座古桥横跨于村内溪流水间,其中用花岗岩建造的石板桥已有三百年历史。

295cda70f478fdab59487c7b43650c87.jpg
村内有一条大溪,蜿蜒流淌,清澈见底。走在水岸上,清晰的面容会倒映在水中。蹚入小溪你可以摸出一条条小鱼。坐在溪水边,丝丝凉意袭来,与三五亲朋好友借着这溪水,放肆的嬉戏,宁静而闲适。

6c1464b3dfef76eb55e4d1689e319d50.jpg
村尾村中浓荫蔽日,景致让人流连忘返,村内滩林树木茂盛,可以完全置身在树荫之下,午饭后就坐在滩林里的摇椅上放空,凉风习习,惬意十足。

e65e23daea32f7e075a3b049287b57a9.png
岭北古道入口就是著名的天关山古道。天关山古道为温州市十大森林古道之一。沿着天关山古道行进,两旁生长着两排古树名木,逶迤绵亘似苍龙,计有千余株,树龄多在百年以上古道用不规则的块石砌筑而成,相传古时温州府千总为感谢岭北村尾村民收养救助其子,遂拨专款修建此道。此后一直吸引着许多隐士和文人闲客前来游访。

70f959f92b1153898b7d16cbc0d86ca8.png
在岭头庵至岭北段,集中生长着黄花檵木古树群,其树型独特,状如鳞片的树叶布满枝头,郁郁葱葱,好似天然盆景,让你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走在古道上,绕着绿荫,聆听着溪水声,这天关山古道仿佛像一副意境清幽的画一样。


6
Part.6
茂竹园村
茂竹园古村落,一个地处浙闽两省交界的古村落,南与福建省福鼎、拓荣两县隔溪相望,当年为防御山匪和外族侵扰修筑的较多寨楼,让这个村落如今的风光格外独特古朴。
6a6fc529bfe480240b42cd60f3c2a37a.png
这里可以说是有着世界级的寨楼,也可称为土楼或者碉楼,还有一条跨在雁溪上连着闽浙两省三县古道的战岭下碇埠桥。古老宁静的村落,穿梭时光至今,依然古韵犹存,民风淳朴,是少有人发现的美好旅行打卡之地。
c42a256a4e8954434cc05df814764e68.png
这个村落为谢姓居住的血缘村落。茂竹园谢氏始祖谢必鑫原居福建福州泥街,元朝元贞二年(1296)肇基茂竹园,迄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茂竹园谢氏家族曾辉煌一时,大宅院之多远近闻名。惜在民国年间,与其有世仇的福鼎陆氏家族打着“自卫游击队”的旗号,放火烧毁茂竹园许多宅院。
97543699667301cfe0fd36cee2448c94.jpg
虽遭火患,经谢氏家族重新组织营造。如今整体村落格局仍然保存完好,保留了大量的古建。步入茂竹园村,随处可见巷道纵横,建筑鳞次栉比,古风悠远流长。尤其是伫立了百年的寨楼,一派不凡的气象。
1c61a4d6d8c289a3b20ab1780dd953fd.jpg
茂竹园古村的寨楼一般建在民居旁,四面均用厚实的土墙夯筑,当时在受到山匪或外族侵扰时为了能互通消息,寨楼之间都相距不远,大门亦可相望,最上层还用巨木出挑,搭置成走廊,以便瞭望。寨楼建于清末民初,至今村内还存有4座,当时以6层为多,历经百年风雨,现大都只剩下4或5层,且已人去楼空。
1edad3a7dc250587476fec1db3676256.png
其中,下洋寨土楼和半月坵土楼最为知名,土楼顶端有半层形如塔顶的阁楼,一是隐含宝塔镇邪寓意,二是为了通风散烟,基座四周建有四米宽的蓄水寨河,大门吊桥供行人出入。该土楼是当年七个土楼中最坚固、防御设施最完善的土楼,也是浙江最富有特色、最壮观的土楼,还是目前为止中国最高单体土楼。
844c6f2aae9ae73b789aad4bb2d91561.png
位于村落右方的谢氏大宗祠是全宗族人共有的公共建筑,小宗祠则是谢氏五大房中其中两个支派的支祠,建在村落后山上。谢氏大宗祠曾毁于火灾,后族人发起重修。楼上挂“文元”匾,大厅神龛有“谢氏忠显宦总考”匾。神龛有联,题有“饮水思源长祀千秋俎豆,茹羹报本永荐万古馨香”二十字。
f63b8284521c7e97580c0ff273fa9cbd.jpg
此外,茂竹园水口亦是古树参天,阴翳蔽日。现存一座构造精致的宫殿,原本还有一座廊桥,后来由于造此外古村落的众厅也较有特色。

1f1505efaf8bd42c2edcb1dfaf09532c.jpg
这里是温州首位状元徐奭故里,有泰顺最负盛名、最经典的红枫古道,有现存跨度最大的仙居古廊桥,犹如诗画般的仙居滩林,乡土文化丰厚。

dc0072250895250157c21a8c46b034cb.png

e0a7c656fa1d5ff1036bd1aadb97f82f.png
关于“仙居”地名,当地《张氏宗谱》载,“名仙居者,先是五代时,马氏二女嘗修炼于此,二女女仙也,而居焉,后之人慕之,因名。为仙居之名,此盖其始欤。”自唐宋以来,仙居先后有项氏、陈氏、陶氏、金氏、徐氏、沈氏、张氏等入迁,历史上以徐姓与张姓生齿最繁盛!

17db7ffcb9615222752d7f3c9bafbb82.png
仙居古村落是一处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尤其当地徐氏一族,在科举上成功创造了泰顺文史上的一座高峰。温州史上第一位状元徐奭(shì)便是源自仙居徐氏一族,这里有着独特的状元文化。村中至今完好保存着徐氏宗祠、千年古树状元树、状元岭古道等等与状元文化息息相关的历史遗存。


8
Part.8
洲滨古村
位于现罗阳镇洲岭社区,原洲岭乡之地,以毓文桥最为闻名遐迩,并被列入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洲滨村位于一个山谷之中,四周山梁环绕,地形较为独特,呈紫气东来、流水向南之状。海拔四百三十余米,与周围最高山峰落差近四百米,东面入口的两座山顶呈南北对立,分别为前埕的金珈山仙峰顶和金寺岗的雁湖顶。
77ad703bf1c9094a792af9d88880c39e.jpg
南面流水出口,即水尾毓文桥横架相连的两座山口,西至被面山梁相连,千百年来不仅环境清幽、民风淳朴,也算得上是文化底蕴厚、人文荟萃。
4ef373b3092f0108a0aeefb25633b0a7.png
洲滨村,根据记载最早迁入肇基为周氏,其始迁祖周二,于唐代从福建宁德周墩迁洲滨,现在的周湾,故当时称作周湾,而后范氏等迁入。随着逐渐发展扩大,又称周边。从周湾(周边)到石邦再到洲滨(洲边),洲滨的这个地名每一个改变的背后,都带着一些色彩,作为故事流传了下来。

05b0926d1f813f2fb1d87757f9e5c305.png

据说,在洲滨整个地域,原先是一个有着很多岩石(大石块)的地方,而过去古时候的年代里,特别是地处偏远的山里,没有也不像现在有火柴,日常生活取火靠的是用一种石块(火石)碰撞出火花来生火。通常的是用秋后蕃薯藤放在那里烂晒干以后再磨成粉,然后再和晒干的稻杆一起,通过火石敲击溅出的火花落在上面助燃,才能进行生火做饭等,故又叫石邦厝。后来从石邦厝改叫洲滨,起因于境内出现火灾现象,次数略多,认为是火神频顾,按照五行相克,以水克火,故而改叫洲滨,也有有叫洲边,一直到今天。
47ba1343d81b632476000d4fb4dc7731.png
村落最为知名的毓文桥,位于洲岭乡洲滨村水尾东蛇西龟两山对峙的隘口处。毓文桥,如同一阙楼阁矗立着,飞檐翘角,桥体匀称,造型别致,被视为泰顺石拱木廊桥之冠。

8591a61f23e0fa1bf5f4b48a28eba5d3.jpg

5ab3f8df41a64d2c920fdd84e352b7bc.png
东垟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筱村镇南面。“龙须岩下地灵人杰開昌运,笔架山前雲瑞風清啟太和”。这是对东垟村自古以来美好之地的写照。

6f099f4c5fc1e922797a9ebd2267fb62.jpg
东垟林氏一世祖林建 (唐天柘二年(905)内阁长史)原籍福建莆田,后为避乱于后唐同光三年(925)迁居泰顺筱村东奥(新楼)。宋建隆二年(961)再迁泗溪上段(后池)。林建从莆田迁徙筱村东奥时共捷有六子,后来除第六子顷随父从东奥迁往平阳归仁乡,土名泗溪上段子外,其余五子均留居东垟。东垟现存的古民居均为林建后裔在繁衍发展过程中留给今人的历史文化遗产。

96ea288a629becde8c467aa047472b41.jpg
2008年电影《十七》在此拍摄取景,国际巨星陈冲等主演展现畲族山村故事,该片入围28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并荣获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奖。因此,东垟村完整的古村落环境也成了大家眼中的“香馍馍”,人们注意到了这个世外桃源。

de0596e0ba8e5091d0bc51d32a3c0aac.jpg
东垟又叫懵懂垟。《景宁县志》记载:“茅草覆盖,深可蔽人,涉足其间,如入迷宫,故土名叫懵懂垟。”

7fd8f153bf776260758644cef05fda85.jpg
东垟村现存有大量古民居建筑群,共有古建筑64处,其中三合院古民宅37处,多数建造于明代。

8fead0a18b98ef7ccd08201ee645a3d9.jpg
村内主要古建筑知名的有门楼外古民居建筑群,新厝下古民居建筑群,西村古民居建筑群等。建筑多为悬山式屋顶、三合院式、二层木结构,呈星状连片分布。这些旧宅承载着匠心,一根横梁,一扇窗户,都保留了当年的温度。

66795b695579bb080b9e290cad964b38.jpg
其中门楼外为其一世祖林豳(林建十六世孙)从东奥迁居所建居所。据传林豳本人通晓堪舆之术,经踏寻才觅得此处“风水宝地”溪坪,如今站在门楼外放眼望去依稀可辨:村前是笔架峰,两围山梁呈抱手状,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临大溪,“气遇水则止”,可防地气泻漏,宜聚人气。门楼外也后续日益昌隆。到林建廿三世孙伯穆时,门楼外村落已初具规模。伯穆公与其子均当地赫赫有名,热心公益,先后主持或捐资建造了文峰书斋、祠堂、陈氏夫人宫、水尾桥等村落公共建筑。

36d74beb6056cd8140a4f598f9ec5111.jpg

503824a9de3539e95269e060927f8aaf.jpg
如今的东垟古村落,保存着泰顺现存最长、最为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村落建筑融汇中国南北古代建筑的风格,古民居、古桥、古道、古书塾、古诊所、古戏台、曲窑、商铺等一应俱全、功能完整,此外还有极富时代烙印的老邮政局、大会堂、老区公所等。


10
Part.10
塔头底古村
居于浙南闽北交界山区里,一个静美古朴的村落。

9b1c55bf91a7f6d08724dec3cc085310.jpg
古村落位于雅阳镇,坐东朝西。村前有一泓池塘,前方广阔,远处有山。村后为丘陵缓坡,坡上竹林密布,左右群山环抱。

5429429a525913c91fb8a5946b041d4e.jpg
整个村落,总体上按照“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具备的风水选址格局,因山体低缓距离远,后山一片青竹成林有清明开朗的耕读气象,

163ae64fd7d9e6b8b07b506e2ed7b0e7.jpg
塔头底村村前池塘圆形,体量较大,如一面明镜,村中的古宅院有些都倒影在水里,别有韵味。村落与池塘一样,在左右远远伫立的山峦陪伴下,犹如一位积累了丰富知识温文尔雅的读书人,过着与世无争的耕读生活一样。

e451287b07464d32c5ba22ae257b83f9.jpg
村落为季氏聚居之地,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400年的历史。经过季家几代人的努力,在这个山间盆地上,逐渐形成一个完整、静美的村落。

753f3246d52640705cf7aef7996e043b.jpg
据介绍,季氏始祖季茂龄祖居青田梅岐,明成化年间中举人,登进士,擢高邮府尹,入翰林。明正德戊寅年辞官返乡,迁至泰顺雅阳大坪后弯。清康熙己未年,其后裔季德重、季德立两人游经塔头底,“观其山川秀丽,竹苞松茂”,是居住佳地,遂决定移居。

ded9fbaa5d315fe48cf61acb4bb5f243.jpg
如今古村里,有着浓厚的明清民居的建筑风格。泥墙黑瓦,砖木巧构的塔头底古建筑群虽谈不上巍峨堂皇,精美绝伦,但也是错落有致,匠心独具。

4da0547f8ef70418e3fd0a183e932381.jpg

2a804d117c0a315d412cff8ba7a8ce2a.jpg
随脚踏进一个又一个大院,令人不由自主追寻着大屋往昔的辉煌。所有的大院都是大门敞开的,甚至房门也都没上锁,乡村淳朴是为远古遗风。

c92e704e17592d73a3fb80ab131e43f0.jpg
较为特色的现有6座明清大院古建筑。这些古老的大宅院,横向依次排列村后山坡下,村主路依着山形从左进入,经过古宅院门口通向村尽头。

4c6f1add8169ecb915566155c5efcbf6.jpg
古时村后有一岩石颜色奇异,如同食物发霉,当地人称发霉为“白腐”,故原称“白腐岩”。因音同,后又传为“白虎岩”,村人嫌此名不祥,于是改为“百福岩”。   

23ff59f824f97afd1d212dcd54558734.jpg
村落山环水绕,建筑或依山或傍水,民居沿山势兴建,自然环境美不胜收,沿卵石铺墁的林中小道中行走,路旁山泉潺潺,林中鸟雀啁啾,和谐而静美的景象。

f1b03d6e777c871e6ef0a70fa336511f.jpg
百福岩是一个多姓共居的古村落,有周、林、李、董、彭、马、施、罗、毛、姚等姓。周氏并非最早迁入者,自康熙年间迁入后,生齿最旺,聚族而居,成为村中第一大姓。

bedfcaacad097fd5f8883dc5b1d6ba39.jpg
百福岩周氏高祖讳朝佐世居处州府景宁县,清康熙年间其次子周凤吉儿子周启昌迁入百福岩村,成为百福岩周氏的开基祖。周启昌迁入时孤身一人,成长为一个既勤奋而又精明的蔑匠,带领四个儿子经营竹器生意,逐渐积累起家产,奠定在百福岩村的经济基础。其后辈有入太学,有获授布政司都事等,家业更加兴盛,家产成倍于前。

cacdf7695cf27c4b627a27ac13405d1e.jpg
在百福岩,周氏家族赀财雄厚,整个家族也发展相对较好,历代百福岩村长几乎都由周姓担任。如今的古村落里,也有着规模较为恢宏的周氏宗祠。


12
Part.12
上交垟古村落
位于浙江最南浙闽交界处,罗阳镇城东,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一处隐匿的古朴世界。

8c9070fb4cd747f6f110b4bc5ed684d2.jpg
这里融合了浙闽建筑特色的古民居,隐于深山之中,处处散发着自然恬淡的气息,就像一幅展开的画卷,充满了诗情画意。

c261487d487efd24220bf6baae3689fb.jpg
清嘉庆年间,兵荒马乱,祖籍福建同安的曾氏迁居于此处。200多年间,子孙支派繁衍,男耕女织,创造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在长期安居乐业的环境下,曾氏一族亦是人才辈出:有举人一名,贡生七名。

f3df5fde1da43efb97a158681f5ab148.jpg
曾氏家族在此村落聚居,沿袭福建土筑的特色,修建了高大结实,有粮有水的贮料与防御型土楼自保,如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这里的曾氏土楼与水城厝。

93fa6c2f770b01a5f87787ee00d20d01.jpg
曾氏土楼是一座典型的方型土楼。只有一扇大门能进出,左右方和后方挖有护城河,既有隔离作用,又可为防火所备用。围墙高大,下层用块石砌成,上部用泥土夯墙,平时充当堆放谷物和农具的仓库,一旦有入侵者,他们就集中入土楼藏身。

cdd1720dd7e6c6a9a6969f9a8e4f75f7.gif
围墙内部用柱子与梁木形成二层建筑框架。四个层角均有楼梯上楼,二楼四面回廊相通,当地人也称之为“四面厅”,平面呈“口”字形布置,四面的建筑围成了中央的天井,别具特色。

2a97157586b9a5a50bf8e26d8f886a8f.jpg
水城厝位于土楼西面,环绕曾氏家庙而建,呈围墙式。原有建筑三十多间,家庙的左右两边原本有民居建筑,是曾氏的祖屋。水城厝与家庙间为半月形的水塘,在家庙门楼东西各有两条土石堤路贯通水塘。站在远处看去,在水城厝包围下的曾氏村落就像一座小城池,只要将唯一的一座大门一闭,俨然可据关自守,隐隐显示出曾氏家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380d290cf8c6cb71563bae70773ffccc.jpg
在上交垟古村落,保存完整的民居建筑还有药店、下新厝、凹店、下书斋、上书斋、外店等。这些民居大多为合院结构,也有呈“一”字形的民居建筑。民居檐柱与金柱之间的抱头梁很多不做“月梁”式样,而呈直方形,并在梁头稍事雕刻。有少数民居的抱头梁整段兼作浅木雕,风格朴实、淡雅。

点 击 上 方 小 程 序

为您喜欢的风景民宿点一点“❤喜欢”
提高排名让更多人注意到这世外桃源


慢旅时光编辑自网络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古村古镇文化公益传播用途,如有涉及明显独创性摄影作品等存在侵犯著作权的请联系删除
△ 点击上方轻松查看当地最受欢迎的人文景点与特色美宿



点击小程序收藏
轻松查询周边民宿余房

浙南最全精品民宿在线预订欢迎精品民宿入驻合作联系:1990669508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帅的人都用微信扫了!

新服推荐

官方微信客服

关注公众号

返回顶部
展开